最近網上一段視頻稱:現在的醬油是用脫脂大豆生產的,這些脫脂豆渣給豬當飼料,而現在卻把它拿回去釀醬油了。這個說法是典型的混淆是非。
現代食品工業中,會用有機溶劑浸泡大豆,來提取出豆油。剩下的豆渣就被稱為“豆粕”。把大豆分成豆粕和豆油,只不過是把大豆的營養成分分成了兩部分而已。這就跟把雞蛋分成蛋清和蛋黃一樣,二者有不同的用途,誰是誰的“副產品”只不過是習慣說法而已。
豆粕不好吃,但營養豐富(大豆中的蛋白質、纖維和碳水化合物等其他營養成分基本上都留在了豆粕中)。豆粕的主要用途就是用作飼料和發酵豆制品。所以不是說“醬油都是豬飼料生產的”,而是同一種原材料,既可用作豬飼料,也可釀造醬油。
云無心食品工程博士
最近網上一段視頻稱:“現在的醬油是用脫脂大豆生產的,而脫脂大豆相當于甘蔗水吃完了吐出來的甘蔗渣,這些脫脂的豆渣是給養豬的拿回去當豬飼料,而現在卻把它拿回去釀醬油了?!?/p>
如果去超市里看一看,絕大部分的醬油配料里確實都寫著“脫脂大豆”。也就是說,用“脫脂大豆”釀造醬油,是現在的行業常規。
而大家關心的問題是:脫脂大豆,真的是那么不堪嗎?我們吃的醬油都是用豬飼料原料做出來的?
其實根本不是這樣。這么說的人,要么是真的不了解大豆和醬油釀造行業,要么故意危言聳聽博取眼球。
一、“脫脂大豆”是什么?
其實“脫脂大豆”并不是一個正式的名稱,它是指“豆粕”。
大豆是主要的油料作物,其主要用途是榨油。傳統上把榨油剩下的渣稱為“豆餅”。
但在現代食品工業中,大豆油的提取一般不用壓榨法,而是用浸出法——就是把破碎的大豆用有機溶劑浸泡來提取出豆油。這種方法的提取率很高,剩下的渣中油含量很低,被稱為“豆粕”。
除了油脂被提取,大豆中的蛋白質、纖維和碳水化合物等其他成分基本上都留在了豆粕中。除了形態上不再是“豆”之外,豆粕在成分上確實可以看做“脫脂大豆”。
把大豆分成豆粕和豆油,只不過是把大豆的營養成分分成了兩部分而已。這就跟把雞蛋分成蛋清和蛋黃一樣,二者有不同的用途,誰是誰的“副產品”只不過是習慣說法而已。
二、豆粕主要用于飼料和發酵豆制品
大豆蛋白是常見植物蛋白中唯一的優質蛋白,能夠高效地滿足人體或者動物對氨基酸的需求。由于去掉了豆油,豆粕中蛋白質含量的比例就提高了。
但是,提取完豆油的“原豆粕”中還殘留著一些有機溶劑,需要去掉。傳統工藝是通過加熱,可以很容易地讓有機溶劑揮發。但加熱容易導致蛋白質變性,與纖維和碳水化合物緊密結合,很難再分離出來。豆粕中的大量纖維,又使得豆粕很難做成好吃的食物。
所以,豆粕就跟大家做豆腐剩下的豆渣一樣——營養豐富,但很難被人們食用。于是,飼料就成了它的主要用途。實際上,除了用作豬飼料,雞、鴨、魚、牛的飼料中,豆粕也都是高營養的組成部分。
除了做飼料,豆粕也是可以用來釀造東西的。
醬油、豆醬、豆豉都是發酵豆制品。豆制品發酵的核心,是蛋白質被微生物分解成多肽和氨基酸,碳水化合物被分解成糖,從而產生新的不同的營養組成和風味。在這個過程中,并不需要豆油的存在和參與。而去掉了。豆油之后,相同量的豆粕中含蛋白質更多,還更有利于發酵產生更多的風味物質。
此外,大豆油中主要是不飽和脂肪。長時間的存放發酵過程中,不飽和脂肪酸會被氧化,產生新的風味——比如哈喇味。從醬油的總體風味而言,去掉了豆油也就避免了這些油脂氧化產物的產生,用豆粕來發酵,反而對“控制異味”是有好處的。
綜上,“高溫豆粕”主要就用于飼料和發酵豆制品。
三、低溫豆粕為大豆的應用開辟了新天地
事實上,目前國際上改進了豆粕工藝,實現了在低溫下取出溶劑殘留,從而得到了“低溫豆粕”。
低溫豆粕中的蛋白質可以溶解到水中,從而可以分類出來。經過一系列的分離純化,可以得到蛋白含量達到90%的“大豆分離蛋白”,也就是市場上曾經作為保健品炒作的“大豆蛋白粉”。
跟雞蛋蛋白、牛奶蛋白相比,分離大豆蛋白也是優質蛋白,能夠高效地滿足人體對氨基酸的需求。它的風味口感,也比豆粕和豆渣有了巨大的改善。更重要的是,它的成本遠遠低于牛奶蛋白和雞蛋蛋白,也就讓它成為了優質的食品原料。
也就是說,一顆大豆被分離成豆油、大豆蛋白和大豆纖維之后,大豆蛋白其實是經濟價值和營養價值最高的部分,遠遠超過了豆油。因此豆油與豆粕,也就很難說誰是誰的“副產品”。
至于“用豬飼料釀造醬油”的說法,豆粕可以做飼料,同時也是做醬油的良好原料,但我們不能粗暴地說醬油就是豬飼料做的。
文章來源:全民較真-騰訊新聞
科學普及